漢字有靈魂

 image.png

                        

                   

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东汉以后,不少人把汉字起源附会于结绳。

八卦说:关于八卦的起源说法并不统一,有摹象说、星象说、数说和杨雄的“亥”为物之源说等等。《周易·系辞》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提到八卦源自庖牺氏对自然客观世界的摹象,这与“依类象形”而作的汉字的起源是相似的。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把八卦和书契(文字)的作用相提并论,把汉字的起源与八卦联系起来。

仓颉造字说:相传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

“仓颉造字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作书,后稷作稼。”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更加盛行。汉许慎《说文解字序》:“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和“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刻契说:刻契是古人在结绳记事后又一种帮助记忆的实物记事法,多作契约用,比结绳记事进步多了。所谓“刻契”就是在木条上或竹条上刻上刻痕。《释名·释书契》:“契,刻也,刻识其数也。”《周易·系辞》郑玄注:“书之于木,刻其侧为契,各持其一,后以相符合。”郑玄又在《周礼·质人》注里说:“书契,取予市物之券也。其券之象书两札,刻其侧。”《列子·说符篇》:“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所说的“齿”即是质契上所刻的齿痕。这种刻契具有记事记数的作用,可以作为契约的凭证,也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刻契的一些符号与某些汉字形体相似。如“一、二、三、亖、��”与汉字数字“一、二、三、四、五”的古文字别无二致。宋末元初戴侗提出“书始于契,契以记数”而“各如其数”,认为“刻识其数”的契刻是原始文字的一个源头。

       

刻划说:郭沫若先生立足于半坡陶符与殷商甲骨文的比较考察,认为早期的文字可以从结构上分为“刻划”和“图画”两大系统,“刻划系统是结绳、契木的演进,为数不多,这一系统应该在图形系统之前”。从半坡发现的刻划符号来看,有的是数字,有的是单字。许多现代学者认为它已有固定的音形义,当为汉字之源头。

如果以单一的说法来确定汉字的起源,我认为是错误的。汉字是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象数是她的灵魂。所以汉字的起源是多方面发展的,是逐渐走向统一规范和成熟,我们所用的汉字历史追源到远一点只不过是在秦统一六国后通用一种文字罢了;并不是唯一。繁体字是有灵魂的汉字,而简化的汉字,缺少了灵性和神性,只是成为交流方便的工具罢了。汉字是衣服,有各种各样的款式和材质,而我们平常用的繁体字,是统一着装的工作方便装罢了;而简化字,只是内衣,以此论述汉字之灵魂,是欠缺的,因为她代表不了全部。

例如,有一些有识之士认为,用一些汉字简化后的现实预兆如下说明汉字简化后的弊端:

產(产):产不生,意味着人流手术普遍,良田被荒废,象征着对生命的漠视。

鄉(乡):乡无郎,指农村缺乏青年,只剩下老弱病残,象征着农村的衰落和人口流失。

愛(爱):爱无心,表示人际关系中缺乏真诚,多为逢场作戏,象征着诚信的缺失。

備(备):备无人,意味着资源枯竭,依赖天神来保护储备,反映了对外界帮助的依赖。

厰(厂):厂空空,象征企业资金投入楼宇中,但人员流失,导致企业空虚。

麵(面):面无麦,表示食品行业可能存在质量问题,如面粉中掺杂有害物质。

進(进):进不佳,意味着事业和财富追求如镜中花、水中月,难以触及。

應(应):应无心,表示口头承诺难以兑现,反映出诚信的缺失。

衛(卫):卫无行,象征国家难以保护自己的边界和人民,反映出国家安全的隐患。

聽(听):听耳少,意味着大会上人们不专注听讲,能有几个不睡觉。反映出注意力分散的社会现象。

導(导) 导无道,教导哪能用这招。信口开河凭口味,自以为是不害臊。

優(优) 优须忧,天下忧士最难求。尤而效之罪更甚,此等之人让人愁。

採(采) 采无手,这种取得哪里有。不劳而获人人想,钻营取巧个个求。

嚐(尝) 尝无口,好坏都随感觉走。山珍海味别奢望,柴米油盐够你愁。

孫(孙) 子系孙,子小子系大不同。子小毕竟还是子,难道儿媳偷阿公?

實(实) 实无贯,家中没有朽贯钱。光有人头没钱用,这种殷实真可怜。

質(质) 品质坏,弄的人人都受害。食品掺毒又使假,最是中华之悲哀!

敵(敌) 舌为敌,言辞演说要注意。百家争鸣是摆设,必须跟我同口气。

舘(馆) 舍靠边,一切都以食为先。学馆武馆是饭桶,酒囊饭袋续新篇。

恥(耻) 耻无心,丧尽天良难以禁。弱势未能去帮助,反倒还将人家侵。

曆(历) 历无日,我不说出你不知。无日便是漫长夜,艰苦度日莫奢侈。

寧(宁) 宁无心,这样说来无人信。坐在家中有祸事,强迫拆迁官扰民。

勝(胜) 胜无券,只能苟且来偷生。见势一副奴才相,逢弱却是面目狰。

傑(杰) 杰无人,丰功伟业怎能成。名不符实到处有,以次充好假乱真。

歡(欢) 又欠欢,个个借钱不想还。银行催逼就跑路,反正国外有家园。

難(难) 又佳难,这种简化真荒唐。乐极生悲也难定,一场突变也遭殃。

邊(边) 边无旁,走路费力不好看。蒙古本是中华地,不知算不算边关?

癡(痴) 疑变知,病中有知你说痴。谎话连篇不能揭,只有糊涂才明智?

筆(笔) 笔不直,往往曲笔来写史。秉笔直书从来有,如今此风早丢失。

樂(乐) 乐无丝,是否欢乐你自知。木架丝竹方称乐,被说幸福难支持。

驚(惊) 心怀京,难道官家害百姓?古来受惊只是马,现在却是惊了人。

賓(宾) 家来兵,自古都称乱世情。贵客来家少了贝,盛宴款待心意诚。

慄(栗) 慄无心,律法恐惧没人信。贪污腐败到处有,权力代法才是真。

懷(怀) 心不挨,心中不愿怎称怀。心中不甘人不乐,难有几个笑颜开。

豐(丰) 丰烂透,麦穗无围还缺豆。丰收数据靠编造,年年都是产量高。

窮(穷) 穷不穷,保障房里住富翁。贪得无厌只恨少,此等世道真不公。

達(达) 达不達,全凭官爷一句话。你说该下就得下,你说上达就上达。

礎(础) 石出础,难怪基础不牢固。烂路断桥楼脆脆,人们口服心不服。

矇(蒙) 蒙无目,自焚现象视无睹。都说安居才乐业,捞钱却要害无辜。

廟(庙) 庙不朝,无神之论是信条。若是鬼神都不怕,自然大胆耍阴谋。

網(网) 无丝之网无作用,漏网之鱼实在多。无丝网,这种做法不敢当。律法好比是丝线,以权代法无规章。

这些解释有没有道理,我认为是有的,虽然有戏谑成份,因为基于汉字的结构和传统象征意义,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一些现实问题。

简化字弊病当然有,表现在:

1、失去了汉字的美感和破坏了文化价值:简化后的汉字形象单一,缺乏书法气韵和艺术价值,不再具有汉字原有的美感和文化传承价值。

2、 影响汉字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简化汉字使得中文难以在国际上得到推广和认可,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日文中有大量的汉字,其中繁体和简体都有,但繁体汉字不仅成为港台的官方书写文字,更是日韩文化界慎宗追远的精神导向,汉字成为唯一存世的表意文字,也成为欧美人纹身的良好选择。而如今,两种汉字并行于世,简中在大陆和新加坡通用,繁体中文在港台、日韩和华人圈使用,这让外国人学习汉字面临尴尬的选择和考验,影响汉字的传播推广。

3. 导致汉字识别难度增加:部分简化汉字与其他汉字形似,容易造成识别混淆,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比如繁体的“頭髮”和“發現”的fa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汉字,但简化中的“发”却是同一个字,简直不知所云。

4. 造成历史文化断层:简化汉字能造成对历史文化的断层,失去了汉字原有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汉字简化的利处也不少:

1、有利于大众普及,利于扫盲,减轻识记负担,提高书写阅读效率;

2、降低汉字电脑录入难度,提高汉字显示打印的清晰度;

3、助力文化传播,快速推动我国国际地位上升和影响力。

因为汉字简化推广几十年了,说不用简化字是不可能的,想改变不是一下子能改变的;我个人认为,在高中或大学阶段和大众交流以简化字为重点,在研究生以上层次阶断,还是恢复繁体字的认写,让华夏民族的文脉相承,因为汉字的学习和感悟比简单的说教要强多了,也比政治口号教育更有意义,汉字的博大精深,更能激发爱国情怀,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团结,而文字都不规范,阻碍回归,文化是载体,华人不只是在一个地方生存,有了统一的文化,才会有统一的认识和思想,我们应该以汉字为荣,去挖掘汉字的魅力,发扬广大汉字的象数,神性和灵性,而不是停留在书写交流方便工具层次方面。简化字是内衣,必须有,而繁体字,不能抛弃,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还有各种汉字的书写,甲骨文与水书,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古彝族文字有九千多年历史是研究上古汉字的梯子,更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基石,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去学习。然后推广,让世界人民了解汉字的魅力,共同探索人类文明。

文化要复兴,民族要振兴,我们的汉字就不能停留在简化字的研究与推广中;而是让我们远古文明与我们同在,走进汉字的殿堂,把漢字的靈性和神性,多样性和美宏扬推广到世界各地。